(1)多次改变悬挂钩码的个数并始终保持两侧钩码个数相等,记录每次一侧悬挂钩码的质量,求出弹簧的弹力F并测出对应弹簧的长度L,根据测得的多组L、F在坐标系中描点如图2所示,由此得到弹簧的原长
cm,弹簧的劲度系数
。
(2)若两侧继续增加悬挂钩码的个数,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图像,发现图像出现了弯曲,原因是 。
(3)若只在弹簧两边各悬挂一个小石块,弹簧恰好静止,测得弹簧的长度为12cm,则单侧所挂石块的质量 kg(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
用铁架台、带挂钩的A弹簧和B弹簧、50g的钩码若干、刻度尺(分度值为1mm)“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装置如图甲所示(g取)。
(1)若弹簧上端与刻度尺零刻度对齐,未挂钩码时,弹簧原长如图(a)所示,则弹簧的原长
。
(2)图(b)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之间的关系图像,由图(b)可知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3)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 (选填“A”或“B”)弹簧。
...
(1)一实验小组用图甲装置做“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小球从斜槽末端水平飞出后,被倾斜挡板
卡住,通过调节挡板高度,可记录小球经过的多个位置,从而绘制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①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必须选取光滑的斜槽进行实验
B.实验时应选择密度大、体积小的钢球
C.每次小球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D.上下移动挡板时,挡板高度必须等间距变化
②本实验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下列坐标系中原点选取正确的是 。
A.B.
C. D.
(2)另一实验小组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物体A中装有发射装置,可以向各个方向同时发射超声波脉冲和红外线脉冲,其发射频率有两种选择,即或
;
中装有
、
两个超声——红外接收器,
、
能各自测出接收到的超声脉冲和红外脉冲的时间差,计算机即可算出它们各自与物体
的距离,从而确定
的位置。某次实验时,先选择
的发射频率,再进行实验。让
从斜槽上的
点由静止释放,从斜槽末端
点水平飞出,坐标系建立同上题②中的正确方式,计算机记录了
经过的位置的七组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A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
(重力加速度
取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0 | 2.91 | 5.80 | 8.69 | 11.61 | 14.50 | 17.41 | |
0 | 0.77 | 3.07 | 6.91 | 12.30 | 19.20 | 27.65 |
(3)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中,测力计外壳可与白纸接触
B.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中,每次拉橡皮筋时,只需使橡皮筋的伸长量相同即可
C.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中,在弹簧下端悬挂上钩码并立即记录下端所到达的刻度位置,记为此拉力下的弹簧长度
D.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中,若作出弹力和弹簧长度的关系图像,也能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
(1)如甲和乙所示为某实验小组利用橡皮条、弹簧测力计、轻质小圆环、细绳套等器材完成“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装置,橡皮条的原长为GE。请补全下列步骤:
①用图钉将白纸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②橡皮条一端连接轻质小圆环,另一端固定在G点。;
③如图乙所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到某位置,并标记圆环的圆心位置O点,此时记下 ;
④如图丙所示,撤去F1、F2,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 ,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拉力的方向;
⑤如图丁所示,利用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F1、F2和合力F的图示;经多次探究、猜想、推理、验证,归纳得出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关于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每一次拉伸橡皮筋时,只要确保橡皮筋伸长量相同即可
B.在进行图乙的实验操作时,F1、F2的夹角θ越大越好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
D.实验时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F2的大小要适当大一些,但不超过量程
E.在进行图丙的实验操作时,也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小圆环拉到O点之外的其它合适点
(3)若在图乙中,F1、F2的夹角θ为钝角,现保持点位置不变和F1大小不变,顺时针缓慢转动弹簧测力计a,使角β稍微减小,则F2大小和角α的大小变化情况为( )
A.F2减小,α增大 B.F2减小,α减小
C.F2增大,α增大 D.F2增大,α减小
...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大小与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纸带不必与小车连接
B.每次改变重物的质量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应该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
(2)图乙是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均为,则小车在C点的速度为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
(3)某同学用该装置做实验时,忘记平衡摩擦力,始终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多次改变重物质量后,绘制出小车加速度a与弹簧测力计示数F之间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据此可以推知小车的质量为 。
(4)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是,导致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小于
。实验中,同学并不知道,则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
...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实验需要测出弹簧弹力的大小
B.实验时应保持三个拉开的弹簧长度尽量相同
C.实验中使用的细绳套适当长些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
(2)在此次实验中,组内同学想利用测得的弹簧伸长量来代替弹簧拉力大小进行实验验证,此实验操作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3)已知弹簧原长为15.00cm,实验中结点静止时,三根弹簧的长度可能是__________。
A.19.21cm,17.79cm,22.45cm
B.18.10cm,20.22cm,21.38cm
C.21.03cm,17.25cm,18.14cm
...
某同学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
和
为细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取的是以下哪种实验方法( )
A.理想实验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D.理想实验法
(2)实验画图时采用的是( )
A.力的图示 B.力的示意图
(3)根据实验数据在白纸上作图如图乙所示,乙图中,
,
、
四个力,其中力 不是由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得的,方向一定在
延长线上的力是 。
...
某同学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和
为细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逐差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理想实验法
(2)图乙为根据实验数据在白纸上作的图,图中、
、F、
四个力,其中力 (选填“
”“
”“F”或“
”)不是由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得的。
(3)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两力F与,方向一定沿
方向的是 (选填“F”或“
”)。
...
(1)若传动皮带套在塔轮第二层,则塔轮转动时,A、C两处的角速度之比为 ;
(2)在另一次实验中,小吴同学把两个质量相等的钢球放在B、C位置。传动皮带位于第一层,转动手柄,则当塔轮匀速转动时,左右两标尺露出的格子数之比为 。
...
下列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列出的三个必做实验的部分步骤,请完成实验操作和计算。
(1)如图1所示,某同学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轻质光滑小圆环(可视为质点)连接橡皮条的一端,橡皮条另一端固定;
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互成角度的两根细绳将圆环拉至O点,记录O点的位置,并记录 ;
③要求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与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条的“作用效果相同”。为满足此要求,实验中应保证 。
(2)如图2所示,某同学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力、小车质量的关系”的实验。
①补偿阻力时,小车 (填“需要”或“不需要”)连接纸带;
②实验中要求小车的质量比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大很多,这样做的目的是 。
上述做法引起的误差为 (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3)如图3(a)所示,某同学“探究口罩两侧弹性绳的劲度系数”。
①将两条弹性绳A、B端拆离口罩并如图3(b)在水平面自然平展,总长度为51cm;
②如图3(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缓慢拉A、B端,当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均为1.5N时,总长度为81cm。
③可知图3(c)中每条弹性绳的形变量为 cm,每条弹性绳的劲度系数为 N/m。
...
1、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教育教学参考之用。
2、本网站及其会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责任。
3、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或项目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4、访问者在从事与本网站相关的所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访问浏览、利用、转载、宣传介绍)时,必须以善意且谨慎的态度行事;访问者不得故意或者过失的损害本网站的各类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网站以任何方式直接或者间接的从事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国际公约以及社会公德的行为。对于访问者利用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而作出的任何决策、决定以及其后果,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5、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6、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XueXi Design